【論語.學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消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釋義】

子夏說:「男女選擇結婚對象,應以德性為主,把尊重德性的心加重,愛好外表美貌的心減輕。事奉父母親能夠竭盡自己的能力。事奉君主長官能夠不考慮自身,盡忠職守。和朋友交往說話講究信用。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事,雖然謙稱自己沒有上過學,我一定認為這個人必定經過學習,才能夠辦到這些事。」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的學生,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相當突出,孔子曾讚許子夏有悟性,可以和他討論詩經。另外論語一書的編寫,相傳也是以子夏為主所完成的鉅作。

「賢賢易色」,上「賢」字是動詞,尊敬的意思,下「賢」字是名詞,善良德性的意思,「賢賢」就是尊重德性。「易」是輕的意思,「易色」就是減輕好色的心,一般人看輕德性而重視美色,「賢賢易色」就是教我們看重德性,減輕好色的心。當男女選擇對象時,必須深入觀察對方的品性,千萬不要只在意面貌身材如何美如何帥。歷史上記載家裏有美妻的,倒霉的事常會發生,國君寵愛美人,也常遭亡國禍害。所以男女雙方,以德性為主,才能組成一個有常倫的穩定家庭。

六經之一的詩經,第一篇關雎,描寫停在河洲上面的雌雄雎鳥,發出「關關」的聲音,情意真誠而和諧。但是牠們不會整天相隨在一起,相處很有分寸。詩篇就以這樣有德的雎鳥,贊嘆周朝文王想追求一位德性堅貞的善女子作為賢內助。後來,周文王就因得到夫人太姒的助力,相夫教子,家庭和樂,樹立國人的典範,國人因此受到賢德的感化,上行下效,天下呈現一片和諧穩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是盡力的意思。對父母盡孝,要竭盡自己所能,不可心生計較,就如父母為了我們,願意犧牲一切,用盡所有心思體力。

「事君能致其身」,「致」是「送上」的意思。為了辦好公事,不先考慮自身,處處存著公心。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的結合是因志同道合,交往必須講求信實,才能維繫關係,辦好利益眾人的事業。

「雖曰未學」,能夠辦到「賢賢易色………言而有信」四件事,就是盡到應有的義務,能夠維持一個良好的五倫人際關係。

「吾必謂之學矣」,「吾」是指子夏,子夏認為這樣有德性的人,一定學習過先人傳下的典籍才能把五倫辦好。

這一章重點教我們力行五倫,而五倫是由「夫婦」一倫開展出來,所以「夫婦」一倫非常重要。當男女結為夫婦時,必須學習「賢賢易色」,娶妻要娶德,不是娶美色,美貌身材會隨著年齡而消逝,德性卻因歲月的洗滌,更見成熟而光輝。夫妻的關係要像雎鳥一般,要情深而「義」重,夫妻感情若不是建築在德性的磐石上,如何能家和萬事興呢?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心得分享】

暑假期間閱讀了一本書《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作者是日本腦科學家、醫學博士岩崎一郎,他累積50年的科學證據,參閱超過250篇的論文,結合了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提出讓人更幸福的「大腦鍛鍊術」。他認為:「如果您持續鍛鍊大腦,這種變化將在您和您的大腦中發生。徹徹底底改變了你的生活。」技巧可以藉由累積經驗磨練而來,大腦也是一樣!只要持續運用特定的大腦使用方式,就能鍛鍊大腦。就像每天「刷牙」這個健康習慣,這套方法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幸福習慣。這套方法有六項原則,意即只要我們的思考方式符合這六項原則,我們將離幸福越來越近:

第一原則、〔感恩〕──懂得感恩,讓腦部迴路出現正面的變化

第二原則、〔樂觀〕──樂觀的心態將改變人生

第三原則、〔社交〕──優質的人際關係

第四原則、〔利他〕──利他的生活方式將能提升大腦功能

第五原則、〔正念冥想〕──每日固定坐禪,是大腦老化的特效藥

第六原則、〔AWE體驗〕──抱持敬畏之心,就能延長壽命

末學閱讀後發現這和我們所提倡儒佛教育或是弘明的教學精神與特色竟是如此相似。如第一個原則「感恩」,在學校裡孩子們每天日誌要寫感恩惜福,三餐用餐前也要念感恩詞。第三個原則「優質的人際關係」即和弘明精神的「敦倫盡份」相近,第四個原則的「利他」即是弘明精神的「學行利他」。又其第一、二原則「感恩」、「樂觀」又和第三原則有密切關係,因前兩項的思考習慣能除了能幫助我們活化大腦之外亦有助於建立「優質的人際關係」。而第五原則「坐禪」。根據作者在書中說道:「哪怕一天只花一點點時間,讓自己的思緒停下來,讓意識集中在『當下、這裡』,就是所謂的正念。」這不就是類似於我們的早晚定課及星期二早上的念佛共修嗎?第六項原則「AWE體驗」。什麼是AWE體驗?作者說道:「大家是否曾在登山、露營……被壯麗的自然景色震懾住呢?這些壯闊的自然景色感動的經驗……稱為AWE體驗。」而這些體驗作者認為可以讓人更有「包容心」,也能讓人放下自大,變得更謙卑,更有「道德感」。而這不是很接近我們的山野教育嗎?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說弘明的教育即是幸福的教育!

書中在第四章〈鍛鍊腦島皮質的「優質的人際關係」〉中舉出了一項哈佛大學持續75年的一項研究,他們針對75年前當時只有189歲的724位受測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生活方式以及是否感到幸福,並每2年追蹤一次。這項長年的調查發現幸福的人都有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一直擁有充滿溫情,能與他人交心的人際關係。末學對於這項研究持續75年的實驗特別感到興趣,末學心裡想,就我們儒家而言,要有優質的人際關係不就是先做好五倫嗎?且針對前四項原則來說,第三項原則「優質的人際關係」可以當成一個很有力的下手處!儒家很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特別是五倫關係。而儒家也早已告訴了我們每一倫關係的相處原則,如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種原則。此處若進一步結合岩崎一郎的思路來看,針對五倫關係而言,對人能感恩、對事能樂觀,末學也相信更容易符合父慈、子孝、夫和、婦從等等原則,試想若常能懷抱感恩、樂觀,慈、孝、和、從等不是更容易做到嗎?此外,再結合第四項原則來看,若五倫做好,按孟子所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或如〈大同與小康〉所言,由「親其親,子其子」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由近及遠,能幫助我們產生利他之心,使我們的仁心有了根基。所以只要真正能做好五倫,前四項幸褔的思考原則,幾乎都包括在其中了。看似平凡無奇的倫常觀念,仔細分析起來竟是我們的幸福之門!可惜的是當今倫常教育越來越不受重視,反而強調個人主義,表面上似乎爭取到自己的權益、保護到自己的利益,但其實是離幸福越來越遠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無怪乎古人云:「真學問從五倫起,大文章自六經來」,本章子夏才云:「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