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消文】

  孔子說:「見到賢德多才的人,內心思考著,學習如何才能和他一樣;反之,遇見不賢、不求進步的人,往內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同的毛病,提醒自己要不斷改進,不許往後退步。」

【釋義】

「見賢思齊焉」,「見」就是知見、見識。能真懂得義利之辨,才有學問眼力看出「賢」與「不賢」,所以「見」字非常要緊。「賢者」比「君子」還高明,簡單來說,必須道德品行、學問技能、力行實踐,這三條都做到,才夠得上「賢者」。賢者與君子,他們的存心,都是以「獨為賢者、君子」為可恥,假使別人都是小人,而獨獨自己是賢者、君子,這是缺乏同情心,有損德行,正是賢者、君子的大羞恥。「思」是研究如何和賢者一樣,然後積極付諸行動,跟上賢者的行徑。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賢」不是小人,可能是君子、或是普通的人,只是不如賢者而已。「見不賢」,見到比賢者差一點的人,並不譏諷輕視,而是趕緊向內省察自己,有沒有不知不覺犯了同樣的毛病。求學進步難,退步容易,得隨時保持警覺,才能不斷進步。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事例】

南宋的最後一位丞相文天祥,在少年時代,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歐陽修、胡銓等先賢的像,皆謚「忠(文忠、忠簡)」字,便心生仰慕嚮往之情,說:「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死後若不能置身於那些先賢忠臣之間,就不是大丈夫)!」文天祥二十歲即中進士,受宋理宗親自拔擢為第一。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顏率大軍攻破南宋,文天祥臨時招募萬人前往京師救援,朋友阻止道:「現在元兵勢大,分三路南侵,你率領這烏合之眾前往,與驅群羊而搏猛虎有什麼區別?」文天祥回答:「我知道事實如你所說,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年,今日有難,竟無一人一騎入援,我深感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而欲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聽聞事蹟,因此聞風而來,國家就可保全了。」

南宋投降後,文天祥仍輾轉抵抗,最終兵敗被俘,於此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不屈殉國而死,在明景帝時追諡「忠烈」,後人將之與歐陽脩等六位宋朝名臣并祀,合稱為「五忠一節」。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沉痛地寫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身處於東漢末年的動亂中,立志要中興漢統,平定亂世。每次討論國政大事時,都不免為了漢桓帝、漢靈帝的顢頇昏庸、親信奸佞而感嘆痛恨,因此諄諄告誡後主劉禪,以桓、靈二帝為鑑,唯有「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真正強盛,百姓才能富足生活了。

由前述可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謂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基礎原則,唯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自省,方能在昏晦的世俗中,找到正確的方向。今日社會,人際交往頻繁,互相薰染頗深,誰能分辨「賢」與「不賢」?若想深入聖賢堂奧,開展安己安人的德業,就非得要有見賢的眼力及「思齊」、「內自省」的功夫。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