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消文】

葉公向子路請問孔子的事情,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聽到後,就對子路說:「你怎麼不這樣回答:『老師的為人,一發憤振作起來,即使飢餓也忘了吃飯;一快樂起來,就忘記憂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將已年老力衰如此罷了。』」

【釋義】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葉公」,姓沈,名諸梁,是楚國的大夫,被封在葉縣,僭稱公。因為孔子師生周遊列國來到了葉縣,所以才向子路請問孔子的事情,至於所問何事,無法知道。那為何子路不回答呢?或許葉公提問不恰當,或是子路所知不足,不敢妄測老師。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奚」,為何的意思。「發憤」,有確切的目標時,想求通達滿足,便奮發振作。至於發憤什麼事情呢?孔子曾經在齊國學習《韶樂》,因為發憤用心,想深入《韶樂》的精髓,三個月裡吃到最美的肉味,竟然都沒有感覺;也曾經整天都沒吃飯,整夜都沒睡覺,用心在思考上。這些都是孔子發憤振作、永不厭倦的典範。

「樂以忘憂」,孔子學而時習之,心中不斷的湧出喜悅,是學而不厭的智者之樂;又吸引遠近慕道的學生前來,不疲不倦的教導,洋溢著仁者的快樂。如此快樂無窮,憂愁再也不見蹤跡。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云爾」,語尾助詞,表示如此而已。孔子怕發憤的事及所樂的事無法完成,便全力以赴,唯恐時光不足,而自己已年老力衰竟然不知不覺。

【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才回到了魯國。知道推行堯、舜、文、武的大道,已無法實現在當世,就把剩餘的歲月,馬不停蹄地轉而全力整理古籍,留下珍貴的六經,保存文化的精髓。其中《春秋經》是孔子根據《魯史》為中心,字字嚴謹所創作的。書中褒貶人物,使亂臣賊子懼,立下春秋大義,作為萬世的準則。孔子年老卻不辭辛勞,《春秋經》一直寫到魯哀公十四年才絕筆不寫,到了魯哀公十六年就去世了。

不被生活需求所轉變,不被憂愁所困擾,忘記自己年老力衰,皆從發憤而快樂,快樂而更加發憤所得來的。孔子日日如此,當中必有屹立不搖,堅守不變的大目標,學為君子應先建立,才能有所憤樂。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