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消文】

子貢請問老師說:「孔文子的家庭混亂,為什麼死後還得到『文』,這麼好的諡號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敏捷聰明而且好學,加上不恥下問,所以才得到『文』的諡號。」

【釋義】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就是孔圉,又稱作仲叔圉。擅於辦理接待賓客的外交事務,是衛國的上卿大夫,很有權力。孔文子發現太叔疾行為淫亂,就要太叔疾和妻子離婚,因為太叔疾淫亂的對象是妻子娘家的人。後來,孔文子反而娶了太叔疾離婚的妻子為妾。等到孔文子去世以後,他原來的夫人伯姬,卻私通了身邊的小臣渾良夫,又聯合流亡在外的太子蒯聵,造成衛國的大動亂。像孔文子的家庭這般混亂,難怪子貢懷疑孔文子為何得到「文」的諡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聰明敏捷,學習快,反應也快。而聰敏的人大多自視甚高,不肯好學。「下問」的對象,包括人爵和天爵。地位高的請問地位低的,常常開不了口,這是屬於人爵。德學高的,不肯請教愚夫愚婦;年長的不願請問年輕的人,這是屬於天爵。孔文子肯於下問,自己不會感到羞恥難堪。

「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具備了「敏」、「好學」及「不恥下問」三項優點,符合諡法中的「勤學好問」,所以得到諡號「文」。

【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孔璠是一位德學兼備的博士學官。他座下有許多學生,李謐也是其中的一位。李謐對孔璠所教的學問,非常用心學習,加上他博覽群書、深研諸經,才幾年的功夫,學問就超過他的老師孔璠。此時,孔璠不但不嫉妒,反而感到欣慰。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誠心向學生李謐請教,李謐卻感到惶恐萬分。孔璠要拜李謐為師,李謐不知如何是好。此事傳開之後,大家非常欽佩孔璠不恥下問的風範。

古人講究隱惡揚善,除非像「桀、紂」一生沒做過好事以外,只要一個人生平有善行,死後為他作墓誌銘時,便頌揚他這一點善行。孔文子雖然家庭混亂,但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這點便值得稱述了。吾人學此章,對人應心存厚道,可使社會風氣愈趨善良,大有益世道人心。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