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消文】

孔子說:「一位有道德學問的君子,期許自己言語木訥,好像說不出口,辦事卻是迅速不出差錯。」

【釋義】

「君子欲訥於言」,「訥」言語含在口中,難於出口,遲緩而不順暢。君子說話很慎重,恐怕駟不及舌,一旦說錯話就無法收回,所以經典一再提醒要慎言。如書經說:「惟口出好興戎」,說話能獎賞善事,也能懲罰罪過,主宰他人的榮辱,君子怎能隨個人好惡,說話毫無限制,妨礙眾人而不自知呢?

「而敏於行」,「敏」敏捷迅速,辦事又快、又不會錯。君子先實行再說,絕不會說了而不做。

【故事】

孔子曾經前往東周巡禮。進入始祖后稷廟裡,在廟堂右側階梯之前,見到一尊銅鑄的金人。金人嘴上貼了三重封條,背後刻上一篇告誡的銘文。銘文剛開始的一段說:「我是古代慎言的人,要深深的自我警戒呀!不可多言,多言則多敗;不可多事,多事則招來許多禍患。」孔子恭讀整篇銘文後,立刻回過頭來,向跟隨的弟子說:「小子們!要記住。這些話真實而中肯,合情而合理。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能如此戒慎恐懼自我要求,難道還會因言語而招來禍患嗎?」

本章經文「欲」字,非常重要。對於「訥於言」及「敏於行」,一般人難以做到,而君子卻心心念念想要做到。因為君子信守仁道,視人如親、厚以待之,為安人安己,深怕妨礙大眾,自然想要做到「訥於言」及「敏於行」。

仁道很遙遠嗎?其實它就在日常的一言一語當中啊!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

 安靜是種超能力納言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