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消文】

子貢請問老師:「賜,是怎樣的人呢?」孔子說:「你已成器了!」子貢進一步問:「那是怎樣的器具呢?」孔子說:「你是宗廟祭祀時,盛放黍稷的珍貴祭器啊!」

【釋義】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衛國人,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子貢向老師請教問題,直稱自己的名「賜」,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子曰:『女器也。』」「女」和「汝」是相同的字,是你的意思。只要成器就有功用,比喻人要不斷的學習,成為有用的人,才能有所貢獻。

古人感嘆天下人才如果變成無用之人,那是最可怕的!有極聰明、極有學問的人,卻從事對社會毫無用途的工作,遇上有益大眾的事,也不肯用心,誤人害事,淪為無用之才。我們平時喝一碗水,都需要千人以上的努力,才能享用。自己即使無人任用,仍可做些社會公益,略盡棉薄之力,也不白吃一天飯。自我期許成為有用之人呀!

「曰:『何器也?』」孔子曾講過「君子不器」,並非君子什麼都不會,而是不自限於一種器具的用途。「不器」是全才,君子首先成器有用,再進一步,成為「不器」的全才。

「曰:『瑚璉也。』」古時宗廟祭祀,必定把剛採收的糧食供奉祖先,馨香祝禱,不忘其本。其中盛放黍稷的祭器,夏朝稱為「瑚」,殷朝稱為「璉」,而周朝則稱為「簠簋」,是祭祀中珍貴的祭器,子貢之才正是宗廟的大器呀!

【故事】

有一次,齊國的田常想作亂,但害怕高、國、鮑、晏四家,所以就移兵攻打魯國。孔子聽到消息,向學生們說:「魯國是父母之國,祖先墳墓所在,現在如此危險,你們為什麼不出來保護呢?」首先,子路請求前往,孔子卻制止他;接著子張、子石請求前往,孔子也不允許;最後子貢請求前往,孔子才答應。

子貢深知田常的想法及處境,先到齊國遊說田常討伐吳國,再到吳國遊說吳王夫差起兵救魯伐齊、並威逼晉國,以滿足吳王稱霸中原的志向。接著到越國見越王句踐,入晉國遊說晉國國君,改變了當時整個局勢。後來魯國安然存在,齊國為田氏所亂,吳國破滅、晉國強盛、越國稱霸,都是由於子貢發揮外交才幹所致。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天當中,所吃所用的需求,都靠百種行業以上的提供,才能完備。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只要學習成器,就能發揮功用,彼此滋潤,造福大眾!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