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文】

孔子在川水岸邊,看著川水說:「過往的萬事萬物就像這流水一樣呀!不管白天或夜晚,都不停止的流動變化。」

【釋義】

「子在川上曰」,「川」,山間的流水。《千字文》說:「川流不息」,川水流動不會間斷休息。孔子所說的下面兩句話,就像詩一般,含藏多重意義,可以一體萬用,不必限定單一意義而已。

「逝者如斯夫」,「逝」,往,過去不再復返。「逝者」,指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這不限定人死而已,世間萬事萬物皆是不停的變動過往。「斯」,此,指流動的川水。「夫」,語尾感嘆詞。

「不舍晝夜」,「舍」,停止。川水白天流動不停止,晚上也不停止,沒有短暫的時間停下來,天天如此。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先生,撰寫有名的《赤壁賦》一文中,感慨天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變化的角度觀察天地萬物,即使短短眨眼的一瞬間,也變化不停,這就如同「不舍晝夜」的意思。

【補充一】

孔子是道德最崇高完備的聖人,在他的一生中,五十歲到五十五歲才漸被魯國重用,卻因魯君無心政治,只好離開了魯國,從此展開周遊列國的行程。他四處尋找明君,為推展仁道,利益天下蒼生而席不暇暖。但事與願違,始終遇不到一位明君。在周遊列國十四年當中,更多次遭遇危險,有匡地被圍,陳蔡之間絕糧,宋國逃命,都差點喪失了生命。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唯一的兒子孔鯉卻去世了,最得意的學生顏淵也早夭,連最勇敢的學生子路更命喪衛國。這一切的挫折打擊,孔子安然處之,從不自怨自艾。晚年一心投入典籍整理,為保存中國文化奮力不懈。後人能學到成聖成賢的大道,都應感懷孔子的恩澤。

研讀本章,應學習孔子的智慧,理解萬事萬物的變化,樂天知命,不執著於虛妄的變化,不陷溺在過往的事物中,而懷憂喪志無法自拔。更應安然面對各種變化,學習君子自強不息,篤行五倫大道,安己安人,自可徜徉在瞬息萬變的天地間!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逝者如斯 圖 
(江逸子繪)

【圖說】

孔子說,世間一切事物,就像晝夜流不停的川水,不停的變動過往。

【補充一】

《集注》說:「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於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也。」雪公太老師在《論語講記》中,認為這個說法可參考。「往者過,來者續」就是非斷非常,這是佛法說的;「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髮之間斷」,這則是多說。這兩句經文,不可加注。一體萬用,注了就糟糕。

【補充二】

《儒學簡說》〈逝者如斯夫〉徐醒民教授

   先儒常說,讀經要在字句以外讀。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裡的「逝」字,漢儒注,以及爾雅、說文,都當「往」字講,而「往」字依古注可作兩種解釋,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則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則逝字就是前進的意思。兩者都有根據,究竟以何者為是,這就要在字句以外尋繹了。

   孔子在河岸上,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萬象。自然界、人世間、宇宙萬有,無一不是逝者,無一不像河裡的流水,晝夜不住的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樣看來,逝字作「消逝」解,應當不錯。

   聖人一言,含有多義,讀經雖依注解把經文字句讀通,但不能到此就止,尚須廣泛思維言外之意。此處逝者所指的是萬有現象,而非本體。萬象有生來滅去種種情形,本體則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蘇東坡在〈赤壁賦〉裡說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讀經須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則眼前呈現的宇宙人生,別是一番境界,這才體驗到讀經的樂趣。

   知理之後,必須依理去實行,不行不得真知。例如已知逝與不逝之理,便須放下那些必逝之物,不與人爭,但求不逝的本體。得其本體,親見不生不滅之境,才算是真知。

【補充三】

孔孟與先秦道家水思維比較一覽表

圖片2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