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文法格局】
首句遠望有境,疑為烟迷,飛橋形高,雖隱可見。次句近問土著,冀其可通,磯畔狀低,亦寫停泊。三句乃所問之由,正寫眼前實景。四句為所問之主,是意中想像。三句提證,對二句以之發問,四句質疑,對首句隱烟幻想。首與三句寫景,為一隱一顯,二與四句寫情,然二係景中寫情,四卻情中寓景。
【講要】
溪在湖南桃源縣,相傳陶淵明寓意之桃花源,即其處也。飛橋者,弓形之高橋也,不高則為野煙隱而不見,盡日乃言徘徊之久。此詩之意,只在沿溪尋洞,而不及他,所以別緻。最妙之句,為隱約飛橋,以下諸句,皆所孕育,看無痕跡,脉似不連,洞在何邊者,乃言溪東乎?溪西乎?西則循之而進,東則即應過橋,始悟起句之妙,乃為結處伏筆。
取境
故作信陶虛搆,而出此恍惚疑似之辭。
【參考】
桃花源 靖節先生集,中有桃花源序。

【詩惑隨筆】
張旭桃花溪脈絡
市俗書賈,誤將次句西畔,印成東畔,或以東西皆可。又譏其飛橋二字,於後並無聯繫,言過矣,未之思也。此詩造句精微,隱借桃源設喻,洄漩起伏,跡象泯然。溪者澗之水也,必兩岸有山,故溪上有磯,山間或有洞穴,因見桃花,而有漁船之問,是四句之洞,與次句石磯作伏映。三句桃花,與次句漁船,作伏映,盡日必為夕時,磯西始見落照,改為東畔,景情皆失,而二三兩句,又一伏映,結句洞何處邊,東岸乎?西岸乎?此所以問而欲尋也。尋須有兩岸之擇,則起句飛橋隱隱,又何可少哉。而全詩問字,乃全體之眼,見桃花而問洞,見飛橋而問東西岸也。
【講述備覽】
【社教科聽講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