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典講座-國學專題

中庸之道(一)

楊慶亮老師主講

中,是成德的基礎

我換手機的時候都不包銀幕的保護膜。保護膜意味著,萬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的時候,還能多一份防護。但是,我告訴自己,若真愛手機,就不能有“萬一”!

學習成為一介君子,首先要懂得怎樣愛自己。因為“自己”是成德最重要基礎。而愛自己,就如同保護手機一樣,不能讓它有萬一摔在地上的可能。

我們愛一樣東西,會時時拂拭,會將它保持在最佳的使用狀態。我們還會勤於閱讀資料,增強對它的了解,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的是:讓這樣東西保持在美好的狀態。

愛“自己“也是同樣,我們不忍自己淺薄無知,惟恐自己失去任何可以變好的機會,更惟恐自己失去原始的美好。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就是時時用“敬”的慎重,保持著自己最原始的美好。

中,端正了,便能有“感”而發,“發“為喜怒哀樂,便能一ㄧ中節。

所以,成德最重要的始點,便在於能固此大本。

(一)戒慎恐懼便是發現本性道路的方法

天命之謂性―人的自然本性,皆為天之所命。

率性之為道―能夠遵循自然本性所蘊藏的道理者,方是遵循人生之道路。

這句話蘊含著:人有可能迷失道路。

人為何會迷失道路?

因為他沒有看到本性中的道理。

所以修正自己的眼光,讓自己能看到本性中的道理,讓自己能夠走上道路,便是修道、便是教育。這稱為修道之謂教。

中庸這部經,便是修道之謂教。

但是,本性的道理卻躲藏在隱微處。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我們必須以戒慎恐懼的態度,方能看到這條道路、走上這條道路。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也就是說,‘’戒慎恐懼‘’便是人的自然天性之中,天所命的一條道路。人以這種態度,便能發現並參與走上這條道路。

(二)喜怒哀樂之未發便是戒慎恐懼

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明顯地,‘’中‘’便是本性道理的名稱。而戒慎恐懼便是一種發現‘’中‘’的態度與方法。也是‘’喜怒哀樂之未發‘’恰當的詮釋。宋明理學家稱之敬,中庸後篇稱為誠。

喜怒哀樂在這樣戒慎恐懼的基礎上呈現,便能適度中節,這稱為‘’和‘’。

既是呈現的基礎,中便是本。

呈現後又能自然合度,和便是達道。

人能做到中和,天地便能因而正位,萬物便能因而化育。

(三)敬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孔子說:君子的敬(中)必須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這稱為中庸。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表現敬與誠懇,戒慎恐懼惟恐沒有盡力做到。這便是君子而時中,時時處中,而小人任意妄為。

(四)論語的例子

唐棣(ㄉㄧˋ)之華,偏其反而(翩翩然翻動著),豈不爾思(我難道没有想念你嗎)室是遠而(只是家住得太遠)。子日: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只是沒有真正的思念罷了如果真的思念,那有什麼遠的?)(子罕)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起也)。迅雷,風烈必變。(鄉黨)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雍也)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指其間隙而非議之)菲(微薄)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ㄈㄨˊ)冕(祭服);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田間水道)。禹,吾無間然矣。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