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消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衹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衹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釋義】
子夏要到莒父這個地方當行政長官了,臨行前他向老師請教怎樣為政,怎麼才能把那個地方治理好。孔子就告訴他:「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你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這句話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理解,一個是「欲速則不達」,一個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先說「欲速則不達」。其實,初入職場,誰不想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好的公司,使自己早日獨立,且能充分實展自己的才華,早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身處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誰又不想儘快脫穎而出,能夠迅速得到加薪和晉升?但是,心情可以理解,心態卻需要放得平和一些,步子要邁得踏實一點。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一點我們應該向孔子的學生漆雕開學習。有一次,孔子想安排漆雕開出來做官,可漆雕開卻說「吾斯之未能信。」我覺得自己的學問修養還不夠,對出來做官還沒有太大的信心。硬是放棄了這樣一個機會,看來是深諳「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公冶長第五》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與之相反的是,《憲問第十四》的最後,則記錄了一個欲速成的故事: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意思是說:孔子外婆家的一個年輕人來向孔子傳信,有人就問孔子,你看這個年輕人還不錯吧?是個要求上進的人嗎?孔子則回答到,我看他坐在成年人的席位上,而且還和老一輩的人並肩而行。不像是個認真做學問求上進的,而是個想急於求成的人。
其實反觀當下的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都抱有這種心態,急於求成,不想去做那些太基層的工作。其實,身處職場,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厚積薄發,只有準備充分,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
而這,就牽扯到了第二個方面的話題,「無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不要被眼前的那點蠅頭小利蒙蔽了眼睛,那樣的話就不會有太大的成就。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兩個年輕的鄉下人(甲,乙)一起挑水去城裡賣,一桶賣 1元,一天可以挑20桶。
甲說:「我們每天挑水,現在可以挑20桶,但等我們老了還可以一天挑20桶嗎?我們為什麼不現在挖一條水管到城裡,這樣以後就不用這麼累了。」
乙連連搖頭:「可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花去挖水管,我們一天就賺不到20元了。」
所以乙不同意甲的想法,就繼續挑水,而甲則打定主意,開始每天只挑15桶,利用剩下的時間挖水管。
五年後,乙繼續挑水,但卻因為年齡、體力的關係,只能挑19桶了。而甲則已經成功挖通了水管,每天只要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穩穩地賣水賺錢了。
一個人眼光的長短,往往決定了他成就的大小。而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卻不懂得「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太過「短視」,只關心當前的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而不考慮自己加盟的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是否擁有優越的學習環境。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導致我們老是被那些「蠅頭小利」所左右,被它一直牽著鼻子在職場的草地上漫無目的的遊蕩,甚至會迷失方向,最終一事無成。
總而言之,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這種道理不僅為官為政適用,換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上也是一味良方。當面前的待處理文件堆如山高,人們的第一選擇就是想快點解決,快點讓它消失,一旦圖快了,質量上就得不到保證,你在短短的時間上全部囫圇吞棗般完成的任務,能得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嗎?
也就是說,不但要謹記「欲速則不達」,還必須明白「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寥寥數字便總結出世間真理,直到現在依舊振聾發聵。在企業上班也好,自己創業也罷,切勿貪圖蠅頭小利,一旦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想成大事無異於痴人說夢。
無人不渴望成功,甚至想一夜暴富,不惜一切尋找捷徑,到頭來才發現,壓根不存在所謂的捷徑。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變化,急功近利之心不可有,堅持才是王道;小恩小惠不要碰,如此才有可能到達更遠的地方。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