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消文】
孔子說:「將所學到的,默記在心中不遺忘;還未學的,要不斷學習永不滿足;學有所成之後,教誨別人不會感到疲倦懈怠。對於我來說,做到了以上這三件事,其餘的就沒有了!」
【釋義】
「默而識之」,「默」,寂靜不出聲。「識」,讀為ㄓ,記住的意思。「默而識之」是學到以後,不必先發表講解,心中將所學的記得清清楚楚,不會遺忘。孔子十五歲志於學,就把心安住在道上,這是「默」;一生當中對於道念茲在茲、明記不忘,就是「識」。
「學而不厭」,「厭」是飽、滿足的意思。天下的學問很多,不管新的或是舊的學問,都要廣學多聞。沒有學到的,要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而所學的絕非記問之學而已,是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利利人的大道。
「誨人不倦」,「誨」,教導使人明白。「倦」,疲勞、懈怠。自己學有所成,要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己立住人格、通達才藝了,也要別人能立住人格、能通達才藝。只要有人肯來求學,就教導他。教導往往無法一蹴可及,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循循善誘,也不會感到疲倦懈怠。
「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沒有的意思。孔子說:除了以上三件事我有做到,此外我還有什麼呢?孔子一生,將心安在修齊治平的大道上,對此大道明記不忘,所學、所教的也都不離開此大道,用盡心力,自己「老之將至」也淡忘了。
本章分為三段。第一段「默而識之」,指學到以後,如何用功;第二段「學而不厭」,是針對還未學的,要如何學習;第三段「誨人不倦」,則指學成之後,更要如何作為。
學習本章經文,對孔子所傳授的三項求學方法,應珍惜而欣然效法之!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故事】
南宋呂祖謙先生,是位善讀經典的學者。他曾經這樣說過,有人讀經典二、三十年之久,一旦遇到事情,卻和一般世俗人沒有兩樣。有人只聽到老成人的一句話,終身拳拳服膺、牢記在心。難道老成人的話比聖人的經典高明嗎?其實,這是讀書的人把經典充當普通知識,不認為有大用處呀!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