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消文】

孔子說:「一位品德學問兼備的君子,遇到事情總是考量全體,為公設想;而品德學問欠缺的小人卻偏袒徇私,喪失了公正。」

【釋義】

這一章經文,孔子以「周、比」區分君子和小人。周、比二字,都有「周密結合」的意思,差別在那裡呢?「周」是以忠信道義和合,「比」卻是為利益私心結合。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辦事大公無私,即使在親兄弟與怨家之間,若怨家在理上站得住腳,也會秉公處治,不偏袒自家兄弟。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內心曲曲折折,缺乏正直。待人處世徇私舞弊,人格漸次破損而無法察覺。

【事例】

楊震先生是東漢時代的人,擔任東萊太守時,有位從前舉薦的茂才王密,,已升任昌邑的縣長,卻趁著夜黑,帶著十斤黃金要來賄賂楊震。楊震表示:「我了解你的能力才舉薦你,但是你反而不知道我的為人,竟然還拿黃金來賄賂我?」

王密說:「我趁著黑夜來,非常小心,沒人會知道的,您就收下吧!」

王密聽後羞愧不已,趕緊離開。楊震希望一切都是攤在陽光下,秉公處理,不因王密是自己舉薦的人,而刻意偏坦縱容他,這便是「周而不比」的君子。楊震為官,堅持清廉無私,所以子孫們的生活過得極為清苦,許多故舊長輩紛紛勸他置產開業,改善家裡的經濟,楊震卻堅持當一位清官,他說:「如果後人稱我的子孫是清官的後代,這樣的尊重,正是我留給子孫最有價值的遺產啊!」

後來,楊震的子孫接連三世都擔任相當今日五院院長三公職位,權重朝廷,受到當時人的尊敬,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試問:周而不比、公而忘私的君子,上天的眷顧,豈會錯過?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附註】  

論語講要

周比二字,古注或做公私講,或做義利講,或做普遍與偏黨講。今依公私講法。分辨君子與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孔安國說:「忠信為周,阿黨為比。」皇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謂為忠信。比是親狎之法,故謂為阿黨。」

論語集注

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