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消文】

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先看他目前所做的事,接著再擴大觀看他所經歷過的事,最後再看他辦完事後,心裡安住的情形。如果能這樣周遍、仔細地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那裡藏得住啊!那裡藏得住啊!」

【釋義】

「視其所以」。「視」所指的是目前所看到的,包括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這只算是單方面,不可僅僅以此來判斷一個人。

「觀其所由」。「觀」的範圍比「視」更加周遍,是把一個人所有的經歷,都列入觀察範圍。另外,在遇到特殊的事情時,也注意他如何處理,根據什麼來處理。這樣不但能免於偏見,而且更能了解這個人的想法和動機。

「察其所安」。在開始觀察一個人之後,除了注意他當下的處事和過去的經歷之外,還要留意他的用心和心情變化。例如做好事後,他是覺得不滿足還是得意?如果不滿足,就會更積極為善;若光是得意,為善就難免停滯不前。反之,做壞事後,他是憂愁苦惱還是沾沾自喜?如果憂愁,就表示不忍心為惡,有改過的動力;若是沾沾自喜,就容易沉淪罪惡而渾然不覺。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經過以上三個步驟的觀察,除非是「大奸若忠」、「大智若愚」的人,要不然一般人是無法藏住真面目的。孔子重複說「人焉廋哉」,就是強調絕對藏不住。

【故事】

伊尹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的宰相。湯王去世後,傳位至嫡孫太甲。因為太甲不學好,暴虐亂德,伊尹就把他放逐到桐宮去,希望他改過自新。當時大家以為,伊尹趕走國君,是想奪權篡位,都認為他是個小人。經過三年,太甲改過遷善,伊尹就迎接他回來,把政權交還給他。這時大家才知道,伊尹真是賢德的君子。所以,一個人的功過得失,豈能因一時的表現來論斷呢?

孔子觀人的方法,教我們學會全面觀察,不可因別人有一兩件事辦不好就疏遠他,這樣會失去許多人才。如果我們常常以這章經文作自我省察,看自己的動機是不是純善?做完事心情如何變化?用心檢省、改過,進德修業必定日進有功!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