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消文】

孔子說:「一位有德有學的君子,不論在位或不在位,面對天下所有人,不會產生敵對,也不會特別貪慕,只要他的所作所為合義,就可以依從。」

【釋義】

「君子之於天下也」,君子不論在位或不在位,都與天下人有關。所謂「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人書」,不在位的君子也必須與天下士交往,一樣有關係。

「無適也,無莫也」,「適」就是敵,敵對的意思。「莫」就是慕,貪慕的意思。對於任何人,沒有格外敵對的人,也沒有特別貪慕的對象,對人一律平等看待。

「義之與比」,「比」是從的意思。和天下人的關係,不論遠近、親疏或是厚薄,都以「義」作為遵從與否的準則。一般人對於同樣的道理,常會因個人的好惡,而同意張三,反對李四。事先若有了親疏、遠近的分別,無法依義而行,這就不對了!

【故事】

宋朝大臣趙抃及范鎮,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心中懷怨;王安石當了宰相,痛恨范鎮曾經向神宗皇帝指謫他的過失,有一次皇上問道:「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趙抃對范鎮的為人最清楚了!」於是皇上就轉問趙抃,趙抃卻回答:「范鎮是位忠臣。」皇上再問:「為何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病情嚴重,范鎮就率先上奏,請求冊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呈給仁宗皇帝後,范鎮總共等了一百天,奏章才批了下來。這期間,范鎮為了這件事情,頭髮和鬍鬚都急得發白了。可見范鎮正是一位忠臣呀!」趙抃退下後,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以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啊!」

今日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念常被混淆不清。身處其中,要心存公心,唯義是從,必當時時自我提醒:心中持守的仁道正義有否堅定?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