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消文】

孔子說:「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學問不願講習討論;聽到合義該做的事,不能立刻遷移到合義的事上;有了過失不能改掉,正是我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呀!」

【釋義】

「德之不修」,「直心」是「德」的古字,直在上,心在下,表示一起心動念就要往正直的方向走,這樣才是有德。假使心念邪曲不正,就要警覺修正,使心念回復正直,這就是修德的工夫。

「學之不講」,「學」,是指五經、六藝之學問。「講」,是講習,老師所教授的學問要再講解復習、相互討論,這樣才能明白透澈。尤其《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學問,包含了五經、六藝,對《論語》能夠研究深入,就能掌握如何修德,如何分辨義與不義、善與不善。假使荒廢這層研討學習的工夫,就會固執所學,陷入孤陋寡聞的窘況,在進德修業的道路上,更顯崎嶇難行,障礙處處。

「聞義不能徙」,「義」,是合宜該做的事。「徙」,是遷移。聽到合義的事要勇於固守;不合義時,要敢於遷移到合義上。不可固執壞的習慣。

「不善不能改」,有了過失就是「不善」了,不必等到犯罪才是。如果昨天有過失,今天覺察後立刻改掉,就是善。古人說「過而能改」是「善莫大焉」最大的善了。反之,過而不察、不改,將是日趨鄙陋而難以自拔,實在可憐!

「是吾憂也」,孔子教導學生,期望他們都能成聖成賢。而成聖成賢必須在這四件事上實實在在的用功。假使學生荒廢這四件事,不能成為人才,離聖賢就愈來愈遠,難怪孔子擔憂呀!

【故事】

明朝袁了凡先生,晚年作了「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篇家訓期勉子孫,發揮事理及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精純而篤實。他勉勵人,要日日知非,才能日日改過;假使一日不知非,就會一日安於自是,一日沒有過可改,如此則一日不能進步。何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卻德性不能加修、善業無法加廣?毛病就在「因循」二字誤了一生!袁了凡先生以身作則,勵行改過遷善,建立新命,所著作的《了凡四訓》一書,值得一讀再讀。

學習本章,吾人應當有所警醒。平時知過能改乎?聞義能徙乎?能共學講習乎?時時省察心念修德乎?這就是成聖成賢必修的功課。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

本集簡介:一個好老師,是讓學生擁有"畢業即就業"的能力?還是在人生路上,隨時擁有堅強的心志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呢?他的作法是什麼呢?

【附錄文章】

論語集釋 程樹德著(請展開閱讀...)

【考異】皇本修、講、徙、改下各有「也」字。 七經考文補遺。一本作「聞義不能從」。 天文本論語校勘記。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徙」作「從」,每句末均有「也」字。

【音讀】汪中經義知新記:講字古音媾,修、講一韻,徙、改一韻。

【集解】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爲憂。」

【唐以前古注】北堂書鈔藝文部四引鄭注云:夫子常以爲憂也。 按:此孔所襲。

【集注】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聖人猶憂,況學者乎?」

【餘論】朱子語類。修德是本,爲要修德。故講學,徙義、改過卽修德之目。又云:須先理會孝弟忠信等事,然後就此講學。 述學:講,習也,習,肄也。古之爲教也以四術,書則讀之,詩樂同物,誦之歌之,弦之舞之,揖讓周旋,是以行禮。故其習之也,恒與人共之。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所謂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學人習之。其師則從而告之。記曰:「小學正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曰學曰赞曰詔,必皆有言,故於文講從言。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魯諸儒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皆講學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故孔子憂學之不講。

【發明】此木軒四書説:「樂以忘憂」,憂字與「不堪其憂」、「仁者不憂」、「君子不憂不懼」之憂同,乃人心之私憂也。此憂字與「君子有終身之憂」同,卽「君子存之」注所謂「戰兢惕厲」。聖賢之所以爲聖賢者,全在乎此。

 

了凡四訓白話篇(請展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