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消文】

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能夠告訴他上等法;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不能夠告訴他上等法。」

【釋義】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古人將人分為上、中、下三大類,共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人」,就是九品裡中中的人。「中人以上」包括中上、上下及上中三品,至於上上是聖人,是上智不移,不需要教導。

「語」,是告訴的意思。「上」,上智所能知道的上等法,也就是「性與天道」、「利與命與仁」,是孔子教學中較少說到的上等法。而大部分的人是中等人,適合教導中等法,如孔子教學就從六藝下手,弟子們容易學有成就。假使能夠往上進取成為「中人以上」,自然可以語上,教導與學習便能相合相契。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包括中下、下上、下中三品,而下下是下愚不移,也非教化重點。「不可以」,是很難的意思,並非故意禁止「語上」而放棄「中人以下」。

對於「中人以下」可先說些淺近容易了解的,使他們先獲益。切戒大談上等法,浪費彼此時間,又容易引起誤會。「中人以下」的人只要肯踏實學習,不願甘於下劣,也可以一步一步往上進。

本章經文兩次提到「中人」,是特別著重大多數的我們。又說「以上」、「以下」,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循循善誘,說明人是可以改變。期待「中人以下」雖然暫時無法學習上等法,如果肯循序漸進,自我提升為「中人以上」,就可以傳授上等法,這才是孔子教學的初衷,也更符合經文兩次都說「語上」的用意。

【故事】

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有,有一次感嘆說:「並不是不喜歡老師所教導的道,實在是自己的能力有所不足呀!」孔子聽了以後,訓誡冉有:「假使你的能力實在不足,就像走路,一直向前行,到了中途,氣力用盡了,癱廢在路上。但是你現在的情形,卻是自我設限啊!」

孔子不僅注重因材施教,使人盡其才。更深信人人「性相近」,可以不斷自我提升,開發本有的無限潛能。善學的學子們,豈能妄自菲薄呢?

【補充】

提到因材施教,在《論語》裡最有名的篇章就是〈先進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問:「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

冉有問:「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聽到就行動。」

公西華問:「子路問聽到就行動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就行動嗎?您說:『聽到就該立刻去做。』我糊塗了,這才仗膽來問您(相同的問題為什麼回答不同)。」

孔子說:「冉求的個性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積極前進,;子路的個性剛強好勝,我怕他衝動冒失,所以我要抑制他退讓一步。」

這個事情後來就成為孔子的美談。朱熹《論語集注》中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聖賢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

【影片】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