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憲問】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消文】

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是孔子的老朋友。蘧伯玉派人到魯國拜訪孔子,孔子為使者安排坐位,然後問他說「您們夫子近來如何」使者回答「夫子想要少過失,而還沒能完全辦到」使者告辭離開,孔子讚歎說「真是稱職的使者啊」。

 

【故事】

  有一天的晚上。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宮裡,忽然聽見有一輛車子過來的聲音,轔轔地響,到了公門口,就不響了。南子說:這輛車子上坐著的人,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你怎麼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從禮節上講,做臣子的人,走過君上的公門口,一定要下車,看見了君上駕路車的馬,一定要行敬禮。這些都是表示著敬重君主的行為。凡是君子,不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就放棄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個賢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盡敬禮,這個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禮的。衛靈公差了個人去問,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因為有這樣慎獨的功夫,所以能時時反省,時時改過,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錯誤,力求使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近五十歲那年,仍然在思考四十九年以來所犯的過錯。

 

【影片】 

元曉大師連結圖【釋義】

   孔子稱讚蘧伯玉的使者,因為使者恰當地回答了,一位君子在生活中首要的關切。對於君子而言,生活中應没有比省身克己更為切要的了。

  這是整部論語的主題。我們看到的是,夫子以及衆弟子,勤勤懇懇,相勉相勵,但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角度是,夫子重視的,往往不是某種現成德行,而是一種向上的生命力度,或者所取的生命態度

釋義錄自楊慶亮老師〈弘明人文經典講座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