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消文】

孔子說:「不必憂患別人不了解自己,但應憂患不認識別人。」

【故事】

萬世師表孔子,一生志在推展「仁」的理念,一心利益天下蒼生。五十五歲時,因魯國君王無心政治不再重用他,所以辭去大司寇職位,為尋找賢君周遊列國。經過十四年,始終得不到賢君的認識及重用,遭遇坎坷,處境艱苦,他老人家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保持不停止的學習及無倦的教誨。近七十歲才回到魯國,在風燭殘年,仍挺起精神整理典籍,一肩擔起中華文化傳承的大業,這正是孔子「人不知而不慍」的以身作則。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眼見李闖逆賊的大兵將逼近北京城,國勢危在旦夕,便緊急召集百官協商,卻不見一人到來,感嘆說:「百官誤朕啊!」失望之餘,就在煤山自縊而死。當初崇禎即位,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崇禎希望振作有為,但賢能之士皇帝無法辨識,不能委託以重任,難怪政風敗壞,亡國之禍立至,崇禎的不能知人善用,也難辭其咎!

【影片】

論語加油站補充影片

【釋義】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是憂慮的意思,「不己知」就是「不知己」。學而篇首章「人不知而不慍」,自己有學問才能,別人不知道,無法施展利益大眾,君子能體認天命使然,不生氣也不發牢騷。

  「患不知人也」,別人能不能認識自己,君子不怎麼憂愁,君子憂慮是不認識人。憂慮本身的修學,家庭的經營,乃至於社會國家的維繫,有沒有產生不良的後果。例如:結婚選擇對象只偏重美貌,並不認識對方的性情品格,這樣組織的家庭那能和樂呢?想學道德學問,卻不知學聖賢書所學何事,只是一心求取財富,豈能進德修業,自利利人?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