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文法格局】
起聯僅記荊楚之遊,便知遠有所自。領聯江山地勢夷險,至此截然而分。脛聯豁顯可觀,正形天地空闊。領言其景,脛言其時。結聯舟雖逆旅無託,水仍巴蜀之源。頷承起,隨入映渡來等語。脛承頷,映平野大荒之象。結合起,筆分隱顯,故鄉映荊楚,萬里映遠從。紆迴起伏,矯若游龍。
【講要】
渡遠者,由江而行,荊門外者,自峽中出也。來從者,送人來此,楚國遊者,則即止於此也。下為荊門以外,遊覽氣象。萬山盡過而見平野,江流脫峽而入大荒,此地象之闊也。月似天邊明鏡,西飛下沈,雲幻海上蜃樓,東生桔起,此天象之寬也。結以別意,仍憐者,告於所送之語,其人當係蜀籍,是以曰故鄉水。意謂故人雖從此別,而故鄉之水,猶送行舟,仍須憐耳。云此者,故鄉之水,即故人之心也。
【取境】
不用別語。只寫別意。不言江行,只首尾用渡舟二字攝之。不言從何而來,只言來遊楚國。故鄉萬里,自知其處。無分手語,無安慰語,只告仍憐故鄉之水。味之益覺深長。
【參考】
荊門 即湖北宜昌之荊門山。
【詩惑隨筆】
太白渡荊門送別律格
宋明以來論詩者,多謂太白任筆恣肆,不拘格調,姑言姑聽,取櫝還珠,誤人不少。此詩借物蘊情,又為自然掩其嚴細,僅欣藻華,詩道久亡信矣。茲略抉微;起聯渡遠敘賓主來處,從楚遊明送者止所。頷聯江山景色界分險夷,橫寫地勢變化;山在蜀中崎嶇,入楚截然平野,江在峽間洄漩,流鋪大荒浪靜。行人獲安,送者可止,題標渡荊送別,意在於斯。脛聯雲月兩地行程始終,豎寫天象升落;望飛鏡,送者從返巴蜀故里,指結樓,猶念行客淮海前途,以開結聯憐故鄉水,送萬里舟。再者水送之句,亦有所喻。南史任昉傳,青松示心,白水旌信。太白的寄少陵詩,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皆是託水喻心,意甚豁顯。此曰鄉水送舟,而加仍憐以告行客,實謂心同鄉水,仍相送也。情思含蓄,語皆寓別,結構精密,無跡可尋。前人有評山隨江入一聯曰:此太白壯語也,子美星隨平野闊二語,骨力過之。疏不知山平野盡,江大荒流,妙在別意婉轉,託景紓情,若僅謂其語壯,直皮相矣。不解李詩,聽其一言可知,繪事後素,豈為繪說哉。又清人謂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噫,余不苟同。
太白渡荊門送別脛聯虛寫其神
此詩頷聯,已實寫地形,以荊門外之坦平,反襯峽內之艱險,主人相送,在於險字。脛聯改言時間,全用虛寫,從遊至斯,便是盡處,所止之意,在於平字。而其運用之妙,亦非人可輕為:月下是沒去不見,天鏡言曾經見時,以飛字分成兩際,上映度遠來從。乃主人送客止後,停舟西顧,含情回憶,虛寫過去之境也。雲生是破曉常景,海樓為渤澥偶然,以結字形其幻聚,下啟萬里行舟。轉念客所去處,迢遙東望,想像前途,虛寫未來之境也。飄然之思,不著一字,神態顯現,若有實無。此聯詩眼,不在飛結,重在下與生字,下讀去聲,動詞作降落解,始能形出前有今無。雲生亦是虛擬,千里之海,山川相繆,何能便見。朝雖有雲,料非海上生者,實謂後到海涯,或能見雲間蜃樓也。若作眼前物解,則全失之矣。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講述備覽】
【社教科聽講筆記】